別叫我兒子.jpg

一部片名,兩種涵義,三段關係


 

來自巴西的別叫我兒子,一部關於家庭與性別探索的片,透過簡單的生活描述,衝擊複雜的心裡感受。在17年前一第次遺失,在17年後,第二次迷失。

故事從男主角的17歲生活演起,在與一般人一樣的校園生活、社團練習、情感探索與家庭相處的平淡故事中,在一次母親的晚歸中,揭開風暴的序幕。

突如其來的舉報調查,被告知自己與妹妹竟然只是養母偷來的兒女,在無法接受的晴天霹靂下,迎來了全新的父母與家庭。男主角不僅無法和養母見面,連妹妹都被遠送他方,原家庭自此分崩離析,主角的心亦如舊親人的離去而死去。

新家庭的新生活底下,面臨著有條不紊的安排與期待,17歲的叛逆,在拋去舊有迎來新生的同時,也徹底更接近「新我」的本意。正視那些喜歡與愛,包含性向、養育、情感與自我認同。無法融入的價值觀與期待落差,上映了一幕幕爭吵與掙扎,如果不能認同我這個兒子,又何必叫我兒子?被期待的是一個身份,還是一個名字?

在家庭、血緣、性向的多重展開中,面對養育家庭的恩情難以忘卻,直至電影的最後依舊不能忘記回頭尋找養母與妹妹的真摯情感;面對生父生母的關係難以割捨,希望以真面目做一回真實演出,雖然衝突場面居多,但最後以兄弟互相依靠表示終究是一家人的不爭事實;面對性向探索,在男歡女愛之中,透過不同的性別扮演,建立自身的性別認同,又何必在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的勇氣決心。
 
在各種關係的相處之中,留下的是別人希望的印象,還是自己的形象?就算演戲,也是真性情的一齣好劇!

arrow
arrow

    錦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